白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,同时也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:
### 植物形态
- **根茎**:白术的根茎呈肥厚状,略呈拳状,灰黄色,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及须根痕,质地坚硬,断面黄白色至淡棕色,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。
- **茎**:茎直立,高60-100厘米,上部分枝,基部木质化,具不明显的纵槽,被白色绒毛。
- **叶**:叶互生,叶片通常3-5深裂或羽状全裂,裂片呈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3-10厘米,宽1.5-4厘米,顶端渐尖,基部渐狭,边缘有刺状齿,表面绿色,背面淡绿色,两面均被白色绒毛,基生叶有长柄,茎上部叶的叶柄渐短或无柄。
- **花**: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,直径2-4厘米,总苞钟状,总苞片多层,外层及中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至长椭圆形,顶端长渐尖,有刺状短尖头,内层总苞片长椭圆形,顶端钝,花多数,花冠紫红色,长约1.5厘米,上部筒状,下部狭细,5裂,裂片长椭圆形。
- **果实**:瘦果倒卵形,长7-8毫米,被黄白色绒毛,顶端有冠毛,冠毛长10-15毫米,羽毛状。
### 生长习性
- **环境**:白术喜凉爽气候,怕高温多湿,较耐寒,在-10℃左右的气温下能安全越冬。对土壤要求较严格,宜选择在海拔500-800米的山地,以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微酸性至中性的沙质壤土或黄棕壤土为宜。
- **分布**: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浙江、安徽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福建、四川等省份,其中浙江于潜所产的白术质量最佳,称为“于术”。
### 药用价值
- **性味归经**:味甘、苦,性温。归脾、胃经。
- **功效主治**
- **健脾益气**:白术为补气健脾的要药,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,食少便溏,倦怠乏力等症状,如四君子汤中用白术与党参、茯苓、炙甘草配伍,以健脾益气。
- **燥湿利水**:能燥湿利水,可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水肿、痰饮等,如与茯苓、泽泻等配伍,可增强利水消肿的作用。
- **止汗**:有固表止汗的功效,适用于气虚自汗,常与黄芪、防风等配伍,如玉屏风散,可益气固表止汗。
- **安胎**:能补气健脾而安胎,用于脾虚胎动不安,常与黄芩、苏梗等配伍。
- **现代研究**: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,白术具有调节胃肠运动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、抗氧化、抗衰老、降血糖、抗肿瘤等作用。其主要有效成分包括挥发油、白术多糖、苍术酮等。
### 炮制方法
- **生白术**:将原药材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生白术长于健脾燥湿,利水消肿,常用于脾虚湿盛,水肿胀满,痰饮眩悸等。
- **炒白术**:取白术片用麸皮炒至表面呈焦黄色,有焦香气。炒白术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,多用于脾胃虚弱,食少胀满,泄泻等。
- **焦白术**:将白术片炒至表面焦褐色,内部黄褐色为度。焦白术以温化寒湿,收敛止泻为主,适用于脾虚泄泻,久痢不止等。